半岛体育-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用奋斗书写精彩人生
2025-11-09半岛体育,半岛体育官方网站,半岛体育APP下载
奋斗有我,不是挂在嘴上的漂亮口号,而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誓言。在这届获评的“最美新时代国动人”中,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兴武标兵,有信念坚定、矢志打赢的海疆卫士,有勇于探索、攻坚克难的改革先锋,有立足本职、建功岗位的身边典型。他们是广大国动人接续奋斗、勇毅前行的杰出代表,是强军事业的开拓者、平凡岗位的“追梦人”,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国动人矢志奉献、精武强能的忠诚与担当。本刊第10期已刊发6名“最美新时代国动人”的先进事迹,本期继续以速写形式向大家介绍其余6名的奋斗故事,供学习。
2011年冬天,驻地出现重度雪灾。得知牧民家草场被大雪覆盖、道路被封,冬储草即将耗尽、新下的羊羔吃不上奶只能喂袋装牛奶等情况后,时任边防连队指导员的李凤飞心急如焚。“不能眼睁睁看着群众受灾,更不能让牧民吃不上菜,牲畜吃不上草!”他与连长商量后,便带领官兵边抢通道路、边为牧民送来急需物资。“当时雪太深了,牧民住得偏,大车进不去,我们就用三轮车和吉普车拉,连队的冬储草、冬储菜还有大棚里刚摘的绿叶菜都往牧民家里送。”谈起当时的情景,李凤飞历历在目。军民同心渡难关,守望相助结深情。在他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牧民顺利渡过了难关,不少牧民还自发加入到守边戍边的队伍中,形成了“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流动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名流动哨兵”的生动局面。
2012年某部建设训练基地涉及牧民搬迁,李凤飞得知消息后卷起铺盖卷直接住进搬迁指挥部,深入牧民家中挨家挨户做工作,大讲“牧民搬迁为国防”的道理。为避免实弹射击伤及牧民和牲畜,他第一时间疏散跳弹区群众,妥善协调安置牧民,确保搬迁任务顺利完成。2017年因庆祝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阅兵场地建设需要,他协调地方领导现场办公,提前1个月封闭周边道路,及时化解矛盾、消除安全隐患,阅兵指挥部专程回访答谢。阅兵当天,李凤飞来到搬迁牧民家中和他们一起观看阅兵直播,牧民朝鲁门激动地说:“沙场阅兵展现了国威军威,能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点力量,这家搬得值。”身处暖意融融的安置房,听着牧民朴实的话语,李凤飞的眼眶湿润了。
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打响,李凤飞主动申请担任1个嘎查的驻村工作队队长。为如期实现脱贫,他与贫困作战、同时间赛跑,先后协调投入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建起了有160多头牛的养殖基地,并为7户牧民打了井、10户牧民拉了电,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由帮扶初期的3200元增长到11900元,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夜以继日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及家里老小,一天爱人赶了200多公里路来看他时,抚摸着他黑瘦的脸庞心疼得不行。李凤飞却说:“牧民脱贫了,草原更美了,吃这点苦算啥。”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岳喜翠豪迈地说:“飞行员离地三尺不分男女。”那些年,岳喜翠先后多次正确处置各种空中险情,在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她每次都镇定自若,以超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技艺化险为夷,保证了飞行安全,也在万里长空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航迹。她先后100多次出色完成军事演习、科研试飞、抢险救灾、人工降雨、神舟飞船返回舱万米高空空投试验等重大任务,并成功地首次用飞机进行大面积人工降雪、人工消雨,填补了我国航空气象史上的空白,荣获“空军功勋飞行员”、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
还有一个“执拗”,是他对防汛工作的那种一丝不苟。郝秀雷的父亲是大清河水文站的站长,他从小便跟着父亲巡堤固坝、学习河道知识。正是受父亲的影响,他入伍填报的志愿就是海军。12年驻守海岛的经历,更让他对“水”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我们身处大清河旁,只有水情平稳,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每次防汛演练,郝秀雷都会认真强调一遍。可谁也没想到的是,郝秀雷的“执拗”还线月,台风“杜苏芮”肆虐,连续降雨和上游泄洪导致大清河水位暴涨,台头镇随时都有被洪水淹没的风险。“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每年的防汛演练到了检验成效的时候,先疏散群众、后协助加固堤坝!”郝秀雷站在队伍前大声喊道。“行动!”一声令下,郝秀雷带领民兵冲在抗洪抢险一线。危急时刻,以往走街串巷积累的信任凸显出来,村民们配合有序、转移迅速,仅仅24小时,该民兵应急排成功转移6000余人,而后便随前来支援的官兵一道再次投入到河道堤坝加固行动之中。
一天凌晨三点,郝秀雷打着手电巡堤,脚刚踩上堤坝就停住了,“这土颜色不对劲儿!”他深挖几锹,确定是管涌后连忙喊道:“快!再取些沙土来分层压,像我这样填。”不出所料,等专家前来查看情况后确认是管涌,幸好处理及时,否则会有溃堤风险。像这样的险情,郝秀雷带领民兵应急排大大小小处置了100多起。连续28个日夜,他们“钉”在河堤上,累了就躺在防洪沙袋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啃几口馒头咸菜。郝秀雷每天巡堤至少要走30多公里,作训鞋都穿破了3双,脚底磨起了血泡。实在疼得没办法,最后只能在鞋里垫上几层卫生纸缓解疼痛。40℃的高温下,他的肩背晒得脱了好几层皮,搬沙袋的手掌也被划出道道血口,汗水流过伤口一阵阵疼痛,他都咬牙坚持。
在南疆绵延的边境线上有一位“老兵”: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他用脚步丈量边境线,以赤诚坚守筑起了一道“忠诚界碑”。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哨长凌尚前。1981年南疆边境的战火硝烟仍未退去,凌尚前亲眼目睹战火摧垮房屋、灼伤同胞,刚满18岁的他瞒着家人报名入队,成为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一名边防民兵。在战场上,他的血性一点不输现役官兵,先后多次参与边境防御战斗,从未退缩半步。“战场不分民兵还是现役,守好国门就要敢拼命!”时至今日,凌尚前仍坚定地说道。
90年代初,南疆渐归安宁,许多哨员相继离开边防哨所,凌尚前却主动放弃两次转干的机会选择留在哨所。当时的哨所条件恶劣,水、电、路“三不通”,喝一口水要走2公里的山路。巡逻路上时常出现毒蛇猛兽,凌尚前曾被毒蛇咬中手指,虽捡回条命却落下终身残疾。面对困难凌尚前选择迎难而上,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哨员守哨每月坚持不少于4次全线巡逻,先后处置边情数百起,收集有价值信息数千条。长期的巡逻,他对防区内每一块界碑的坐标走向、每一道山脊的地貌特征、每一段巡逻路的一坡一坎都了然于胸,被当地百姓称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
凌尚前不仅是战斗员还是宣传员。为强化守边护防意识,他结合边境巡逻、界碑描红带领哨员们走村入寨宣讲边境政策和国防知识。2023年,60岁的凌尚前即将退休,家人满怀期待,他却辗转难眠——哨所的山、边境的碑、并肩的战友让他放不下,最终他递交了返聘申请。接到批准电话时,脸上布满皱纹的他笑得像个孩子。近些年,他把自己的戍边经历融入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故事中,用当地方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边防政策,“三人五人不嫌少,东奔西走不嫌累”,宣讲的足迹遍布周边各村寨,质朴的话语让更多人读懂了戍边精神和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