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调查|青岛一天挂牌3家省级“富硒农业基地”:富硒变“硒富”难题怎么解半岛体育- 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
2025-08-30半岛体育,半岛体育官方网站,半岛体育APP下载
“我们团队从2010年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全省范围的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开发,至今已经持续稳健发展了十六年,青岛地区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开发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刘延祥提出,就目前来说至少三项全省第一:平度建设了省内最大的富硒黑花生生产基地;青岛星技农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了目前省内最大规模的富硒鸡蛋生产基地;三个富硒基地建设单位同时挂牌,也是省内富硒产业化开发以来第一次。纵观全省的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开发,虽然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
“富硒蛋能卖过普通鸡蛋吗?发展硒农业是否真的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村民不想加入,担心没效果咋办?”起初,各种困惑摆在平度同和街道办事处东埠村党支部书记,青岛星技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东和面前,要想干只能先试,产品有说服力了村民才能跟得上。卢东和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带部分农户种植户“试水”,结果第一年便让合作社社员和村民多增收十五万元,真正实现了合作社加社员加农户共赢的局面,有了“甜头”,周围社员也看在眼里,主动问询卢东和如何发展富硒产业。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富硒产业能让我们优质的生态资源变现。”卢东和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成员包含部分农户、苹果种植户、梨种植户等,合作社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通过技术改良达到富硒标准,为富硒农产品种植提供了富硒生物肥料,采取了免费统一喷施硒肥方案。在小麦拔节初期,打包抽穗期,灌浆期用无人机喷施三遍富硒肥料,对蛋鸡场也是免费供应硒营养液,现在试点蛋鸡场每天产蛋量达到了800斤以上。7月1日经专业公司检测,鸡蛋硒含量达到了每千克480微克,让原本每斤3块6的鸡蛋身价翻番,能卖到七八块钱一斤,供不应求。
“‘试水’成功后,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小麦种植面积,计划向富硒花生发展,扩大种植范围,再发展1至2户蛋鸡户,增加富硒蛋的市场供应量。”卢东和告诉记者,当前发展产业规模有限,富硒农业仍以中小农户为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足;这也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部分农户对硒肥施用、土壤调控技术掌握不深,影响产品稳定性。为此正在各级部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开展富硒农业,通过“富硒+特色种植”“富硒+深加工”等模式,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就业。
“我们拥有560亩自营的优质富硒小麦种植基地,这是我们产业链的第一环,确保原料可控。”平度富民健英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维民告诉记者,从严格筛选自产富硒小麦开始,历经“清理、润麦、七道研磨、分层过筛、自然晾晒”等十六道古法工序,关键是要坚守20转/分钟的慢速研磨和45℃以下的低温加工核心技艺。而这看似“慢”的坚持,恰恰是为了避免高速高温破坏小麦中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硒元素,最大程度锁住小麦的原生营养与自然风味。张维民表示,普通面粉每斤在两块钱左右,富硒小麦面粉价格在每斤5块钱,近年来已经扩大销路,销往北上广深等地。
“俺种的不是地,是家家碗里的饭,但如何推动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这是张维民在考虑的难题,张维民告诉记者,在坚守古法石磨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他们正在探索“非遗+标准”“非遗+科技”的路径,涉及生物技术、土壤改良、功能食品研发等领域,可促进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依托“种植富硒小麦、非遗石磨加工、销售、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基础,发展农事体验、非遗研学等业态,让消费者更直观地感受一粒富硒麦到一碗健康面的旅程,带动富硒健康食品产业的升级与价值延伸。
“我国的‘刺梨汁’销往世界,而刺梨却卖不动?”刘延祥认为,农产品“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要措施,倡导和鼓励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还是要根据实际下一番功夫,要开阔思路,扩大项目和规模。例如运用富硒小麦粉可以制作富硒大馒头,春节期间既做食品,又当礼品;富硒小麦也可以做富硒青麦仁、富硒麦片、儿童富硒休闲食品等;富硒鸡蛋和富硒小麦粉可以制作富硒鸡蛋面条、富硒蛋糕等;总之,要根据实际,加强研发,不断科技创新,扩宽增收致富渠道。
富硒紫薯饺子粉、富硒五彩挂面……青岛利百家粮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一龙给记者展示了几款富硒产品。2015年,曾一龙毅然带领团队踏上战略转型之路,将目光聚焦于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精心培育出800亩富硒黑小麦专属种植基地,依托自有富硒黑小麦原料优势,引入智能生产线与低温研磨工艺,精心雕琢出富含硒元素与花青素的特色面粉及挂面系列产品。通过“合作社 + 中央工厂 + 冷链仓储”的高效体系,实现原粮到成品全链条自主加工,已经搭建起“土壤改良、良种培育、生态种植”的标准化生产架构。
“生产富硒农产品的技术核心是有机硒的转化程度和硒含量的标准化。尽管操作并不困难,但是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刘延祥最后提出,我们要做富硒而不是做高硒,做真富硒而不是做“伪富硒”,伪富硒是指转化不充分的富硒农产品。所以我们对推广富硒农业技术一直要求非常严格。要有组织、有秩序发展富硒农产品产业,不搞“一哄而上”,要实行精细管理,对于个别商家虚假标注“富硒”乱象,需加强监管和提高标准认证门槛,特别是有机食品认证,更应建立可追溯体系。